不辅导、不上补习班,女儿照样年级第一:一位藏族母亲的“佛系育儿法”
发布时间:2020-10-08
最近有一组“中国陪读家长”的数据引起热议:
在4.52亿户家庭中,拥有超过一亿的小学在校生,但超过七成家长每天下班后辅导孩子作业时间超2小时。
当不少家庭日常上演着“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成了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因此我很难想象,一位14岁的藏族女孩,从小不上补习班,不需要家长辅导,不是特长生,能在“高考大省”有名的郑州七中多次获得年级第一。
这位女孩叫做德吉雍卓,刚上初三,从小在郑州长大。她小学时成绩不太拔尖,却是学校厨艺社的社长;初一入学考试一鸣惊人,考得全级第一;今年刚上初三,在疫情期间的大半年里,连续三次大考仍然在年级名列前茅。
前不久,德吉和妈妈(以下简称卓妈)刚送走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姐姐。卓妈平时总是戏称,德吉是自己的小闺蜜,姐姐是大闺蜜。
这个有爱的藏族家庭背后,离不开卓妈和卓爸的“分工明确”。一方面,卓爸主要给孩子提供大方向的指导,卓妈则教孩子做人、自立;另一方面,两夫妻从不插手孩子的作业,认为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德吉强大的学习自主性从何而来?卓妈夫妇是如何做到“袖手旁观”的?德吉家不辅导孩子作业的案例可复制吗?今天就来分享这一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您身边有类似的教育创新案例,欢迎向我们留言推荐。
演员妈妈也“陪读”
德吉小学时就读于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公立学校,现在则在郑州知名的第七中学(初中部)就读。她从小表现出的强大的自主学习力,一是离不开卓妈在其小学前陪伴阅读的习惯,二则得益于卓妈夫妇传递的“学习是自己的事”这一观念,也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
这两件事看似“烂大街”,实则是可复制、易操作的。
一切还得从德吉3岁那年说起。
当时一家人还在拉萨生活,姐姐在读一年级。从姐姐学了一年也不识几个字、拼音一塌糊涂,卓爸深刻感受到西藏的教育资源有限。在他的坚持下,作为舞蹈演员的卓妈办了内退,一家四口从拉萨搬到了郑州。
到郑州后,卓妈看到周围的家长都在给孩子读绘本,她便学了起来,在图书馆办张借书卡,每周借上六七本,睡觉前带姐妹两读半小时。
大家都知道绘本有图案丰富、文字简短等好处,但卓妈给孩子讲绘本时,时而穿插着自己年轻时的求学和从艺经历,以及西藏亲人的故事,让读绘本不只是书面上的事情。
母女三人读到感人处,经常抱着一起哭。更多时候,德吉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
没想到,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到德吉上小学时,她已经养成每周去图书馆借书的习惯,从书中获取新知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说,早期建立阅读习惯为德吉后来学习的求知欲打下了基础。
至于德吉上小学后的学习,卓妈曾担忧过,因为卓爸没时间、自己能力有限,两人辅导不了孩子学习怎么办?
原来,卓爸早年在飞行学院工作,常年出差,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才回家一趟,忙得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而卓妈11岁时便独自到上海学习舞蹈,没怎么上过文化课。她清楚自己能力有限,干脆便不辅导。
他们最常和德吉两姐妹说的话便是,“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责任,要努力学,至于后面学成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有要求,再付出行动。
每当德吉遇到不会的题目,卓妈帮不上忙,便让她做个标记,回学校请教老师。就连听写作业,也是德吉用手机录一遍,再边听边写。
因为没上课外补习班,父母也没法辅导具体学科,德吉经常琢磨一道数学题就能花二三十分钟。卓妈常调侃她是家里最忙的“总理”。
使命感是最好的老师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每个不强求成绩的家长都能教出自觉学习的孩子。除了从小阅读的习惯,德吉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坚持得益于“使命感”的建立。
每次遇上卓爸回家,一家人在饭桌上聊起各地的故事,特别是西藏和郑州两地的差异。
一颗使命感的种子逐渐在德吉心里生根发芽: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当藏族同胞的第一名,将来为藏族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再有能力了,她要为整个社会、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吉对于未来目标的坚定,不仅停留在想想而已。
初一入学不久,在妈妈的引导下,德吉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未来的求学目标,并贴在房门上:中考考上复旦中学,大学去看看北大的未名湖,再争取到剑桥读研。
卓妈对此解释道:“从拉萨到郑州,我们已经换了个环境。但她(德吉)还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每个阶段换个城市,上海、北京、剑桥,去更大的地方学习,再回来帮助西藏的小朋友。”
在卓妈看来,德吉身上强大的自主学习力可由两个公式组成:
求知欲+使命感=自主学习力
其中,求知欲=阅读习惯+责任感。
可以说,早期建立了阅读习惯,德吉不排斥学习,适应上学的任务没问题;在学习中慢慢得到正反馈、明确目标后,德吉更有动力专注学业,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
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光靠卓玛夫妇说几句“学习是自己的事”,德吉就能如此顺利地建立对学习的责任感吗?
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
来源于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与其说卓妈夫妇迫于时间、能力等原因,有意无意地培养德吉对学习的责任感,不如说,他们一开始就看得更远,重在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品格和能力。
卓妈早年做舞蹈演员时,经常跟着舞团到欧洲各国演出。后来她回想起国外孩子的成长状态,再对比河南孩子的应试压力,感慨道:“还是希望孩子多接触不同的东西,将来有选择的空间和能力。”
正如马云在前不久的开学演讲中提到,两百年以前,我们面临的是选择的稀缺,而未来孩子面临的是太多的选择。
在卓妈看来,“选择的空间”意味着孩子具备善良、坚强、敢于挑战等品格,到社会上也是受大家欢迎的人,不仅局限于学校的学科学习。而“选择的能力”,则是在德吉接触过不同的人事物后,知道什么是自己所爱、所适合的。
在过去不久的暑假中,面临着明年夏天的升学压力,德吉的同学们基本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只有德吉参加了少年商学院的线下帆船营,从内陆到海边“浪”了一回。
正好当时卓爸的老朋友也在帆船营入住的酒店,卓爸便让德吉自己去打招呼,“孩子大了,总得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回过头来,德吉还和卓妈夫妇分享:听了叔叔的经历很有收获;在帆船营遇到的新加坡学员,会说五国语言,让她更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从害怕大海到享受其中,她希望下次带姐姐一起去玩帆船……
卓妈认为,这种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
从小时候的图书馆、电影院,到后来的健身房,卓妈都帮姐妹两办了卡,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自己去安排生活;
每次全家出游前,德吉和姐姐都包揽买票、规划路线的准备工作,卓妈夫妇完全做起了“甩手掌柜”。
就连暑假的深圳帆船营结营,也是18岁的姐姐去接德吉回家,不需要卓妈夫妇插手。
卓妈希望,孩子能像她早年异地求学一样,“不管被扔到什么环境,都能活下去”。当孩子把目光转向好好生活,学校的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前不久,少商曾分享过“薛定谔的狗与焦虑的家长”一文(点击此处回顾),引起热议。正如作者指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事?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至少在他看来,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我不由得想到前阵子有个很火的概念叫“做题家”,指的是擅长应试、通过题海考入名校,却缺乏视野、对未来迷茫的人。
即便不考虑书本知识和社交能力、创造力等“课外能力”之间孰高孰低,退一步想,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做题家”,还是幸福的人?
若是后者,借用马云的一句话:幸福不是人生中没有问题,而是我们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卓妈夫妇对德吉姐妹两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放养”,恰恰是在培养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做题家”,我们希望培养活生生的人。
亲子关系,
求的无非是供需平衡
从让孩子只上半天学的萱爸(点击此处回顾)到不辅导、不焦虑的卓妈,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知者明。这也应了卓妈的一句话:“我知道自己有什么,也知道孩子要什么。”
身处高考大省,卓妈夫妇从来不担心孩子的学习氛围,反而把目光转向精神陪伴和寻找为孩子开拓视野的机会。
在陪伴上,尽管卓爸常年在外工作,每次回家都给家人带当地特产,平时没少给孩子打电话,在卓妈生日前也会和德吉姐妹两“串通一气”提前准备;
从读绘本到看电影,再到协助德吉参与学校厨艺社、文艺表演,卓妈教给孩子的不是具体的学科方法,而是善良、真诚、坚韧和责任等做人的品质。
(厨艺社活动,左二为德吉)
在开拓视野这块,早在2016年,卓妈便找到了少商的Minecraft视频课程,带德吉在风靡世界的青少年游戏《我的世界》中学习。
再到2019年的TED演讲课、线下的博物馆设计思维营,以及今年暑假“乘风破浪”的帆船运动。卓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断为孩子寻找走出课本、认识世界的机会。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吉在初一便定下了北大、剑桥的长远目标。
从拉萨到郑州的这些年,卓妈身边不乏深陷鸡娃焦虑的家长:
有人为了一张名校入场券,全家老小搬进“老破小”学区房,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有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利用民族政策成功“上车”,无奈孩子跟不上进度,只能转学……
虽然德吉姐妹的户口依然跟着卓妈,落在拉萨,但她们在郑州的学业表现早已比辗转于补习班的同龄人优异。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家人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卓妈夫妇希望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自己的学习、民族和社会有一份责任感;
德吉姐妹渴望学有所成,将来帮助更多的人。
(初中的国旗下演讲,右为德吉)
或许正如首师大哲学教授陈嘉映所言,网络改变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让“知道”变得很容易,但更汹涌的洪水的带走的是无意识的集体,很多时候人们的注意力被现实牵制,不知道自己想要、坚持的到底什么。
一千个家庭会有一千种教养孩子的模式。在育儿、升学焦虑盛行的时代,卓妈一家人的“自知之明”值得所有父母深思:我们能给孩子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 上一篇:升国旗,奏国歌
- 下一篇:@师生家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这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