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已禁用javascript,请启用javascript,否则网页显示将不会正常!
家长学院

新生入校再选拔 未来技术学院如何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21-08-28

制定和优化培养计划、落实教学方案……进入7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工作人员日渐忙碌起来。9月,该院将迎来未来技术学院第一批本科生。这是他们面向生命健康领域重大需求和挑战,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重大探索。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12所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在列。
未来技术学院第一批招生进行地如何?学院将采取何种方式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负责人。
12所高校进入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名单,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其他二级学院建设有较大不同
科学技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高等教育中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早在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技术学院”,即“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2020年,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用四年左右时间,依托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印发,对首批12个学院名单予以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名称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未来”体现了“面向未来、前瞻布局”的总体思路,要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技术”体现了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定位;“学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不是以未来技术研究攻关为主),同时也体现了以学院层面的组织模式创新为牵引,带动工程教育在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深层次变革。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的其他二级学院建设不同,需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告诉记者,该院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打破传统专业束缚,建设之初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原隶属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原隶属工学院)和生物成像平台等三家单位;将人才培养体系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力图在突破壁垒中探索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的创新模式。
承担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专业学院相比,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以探索中国特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路径为原则,更加强调引领未来,特别是未来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加强调突破常规,进行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更加强调突破壁垒,推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更加强调突破约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评聘、教学资源整合及学生评价制度,使高等教育成为科技人才成长的“沃土”。
未来技术学院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再出发,首批学院的技术领域有三种类型
记者注意到,此次入选的12所高校均有较为突出的工科优势,12所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目前公布的几位院长,也都基本来自于工科领域。近年来,不少国家纷纷启动工程教育改革,我国此前也启动“新工科”改革,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此次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重点在专业学科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前瞻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推动人才培养全方位创新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技术学院在建设上还坚持交叉融合,引导高校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等。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就以跨学科门类交叉整合作为其鲜明特色。肖瑞平称,北大新工科的优势就在于综合交叉:学校不仅有强大的理工医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还有深厚的艺术、管理、经济等人文学科;生命科学和健康的内在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综合交叉;北大此前在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技术学院将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力度,探索理工、医工等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布局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
在推动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没有现成“作业”可抄。12所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都聚焦哪些未来技术领域抢占先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透露,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技术领域有三种类型:一是跨学科门类交叉整合领域,如北京大学的生命健康、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成像等;二是特定战略必争领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等;三是前沿技术领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东南大学的智能感知等。
12所学院在专业建设方向上各具特色,无不体现了着眼“未来”的特点。生命健康技术是当前及未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就聚焦于此。天津大学致力于把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成未来产业创新技术引领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新兴学科专业孵化基地,学院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建立了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响应国家需要,开展储能科学与工程平台建设;下一步还将结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战略需求,建设新的技术方向和人才培养平台,集全校优势开展未来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
采用入校二次选拔模式,高考成绩仅占60%,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创新招生培养模式
作为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技术学院如何选拔人才,备受外界关注。
肖瑞平告诉记者,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学生特质要求“具备家国情怀和坚毅等优良品质, 同时应有开放性思维、好奇心,还要有‘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北大精神”。对于公众关注的招生分数等问题,肖瑞平称:“分数是挑选学生的一个参考值,但不是唯一标准,我们更看重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仍以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为主进行招生,主要采用入校二次选拔的模式。”原续波告诉记者,二次选拔包括填写志愿、笔试、面试三个环节,评价方式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志愿填写主要了解学生的中学学习情况和发展志向。笔试环节采取开放式测试方式,提供一些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理解以后再进行答题,重点考察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记忆和解题技巧。面试由国家级人才组成专家队伍,与学生进行充分思想交流,考察其创新能力沟通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在招生上实行“631”综合评价高考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
未来技术学院如何培养人才?
教育部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北京大学设立了未来技术学院本、硕、博培养方案。探索“未来技术试验班”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设计,建立本科/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上,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2.0为蓝本,开展以项目为链-模块化课程元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实施“一人一策”、本研贯通、主辅修双学位、微学位等多种培养模式,学院除为学生开设“工科数学分析”等高阶课程和前沿课程外,还鼓励学生根据其发展志向和研究课题自由选择课程。围绕跨学科人才培养,学院将实施跨学院教学组织,跨学科师资团队,跨领域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并将与前沿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融合式合作,并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深入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性未来技术人才创造条件。
华南理工大学采取“3+X”本研贯通模式,“3”是指学生前3年在导师指导下修读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核心专业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X”指本博连读(X=1+5)、本硕连读(X=1+2)、正常就业或出国深造本博连读(X=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围绕量子科技发展等方向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体系化、高层次量子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大学全程的、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与研究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将按“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在全国建设20-30个未来技术学院
目前,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设立了由资深教授组成的招聘委员会,力图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界限,聚集校内理工医等不同领域专家,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未来技术领军教师队伍。其本、硕、博培养方案已经明确,该院拟开设“未来技术试验班”。学院将利用全国首个由国务院学位办正式审批通过的北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国际联合博士学位项目,以及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交流合作项目,深化互派学生交流访学等合作。学院还将深化与世界顶级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
不少高校选择依托于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田,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例如,清华大学依托行健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高等理工学院、东南大学依托吴健雄学院、天津大学依托求是学部,这为未来技术学院在大类招生、小班制、导师制、国际化、本硕博贯通培养、学研一体柔性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为使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能够“弯道超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迫切需要探索未来技术,提前布局培养具有前瞻性交叉性思维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按照计划,未来4年拟在全国布局建设20至30所未来技术学院。教育部称,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培育建设。
未来技术学院下一步怎么评怎么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将聚焦国家战略,锚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海洋技术、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技术领域分三类,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分类探索;坚持“少而精”,着力打造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样板间”。